中新网北京12月8日电 (记者 罗海兵)“语言教育是促进中美人民之间交流不可缺少的桥梁和工具。”12月8日,在世界中文大会语言教育与文明互鉴分论坛上,美国华美协进社社长葛晓初围绕语言教育推动社会发展议题发言时表示。
华美协进社由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和保尔·孟禄(Paul Monroe)同中国已故著名学者胡适和郭秉文共同发起,于1926年在纽约成立。近百年来,华美协进社致力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通过传授中文、中国音乐和书法等文化课程,帮助美国人更好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教育。
回首历史,1930年,华美协进社首次邀请中国京剧大家梅兰芳先生赴百老汇演出,轰动全美,帮助美国民众了解到中国京剧这样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国文化。1940年代,华美协进社获得纽约州教育局特许,成为美国最早向公众和学校教师进行中文教学的非盈利教育机构。
“过去20年,每年都有将近千名学生来华美协进社报名学习中文和其他中国文化艺术内容,从18个月的幼儿,到80岁的老人,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都有。”葛晓初介绍,在中美关系高峰期,在中国学习的美国学生达到14800人以上。但在过去若干年,华美协进社的注册学生数量下降近20%。
“今天的世界政治外交形势给我们带来挑战,同时也是机遇。”葛晓初认为,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语言教育可以为应对挑战带来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中美之间在语言教育方面有很多地方互补,可以互相学习。”葛晓初介绍,两个月前,华美协进社与纽约市教育局合作组织了近10名美国高中校长访华,访问了上海、北京、杭州等地,跟当地中学校长及同学们进行交流互动。
“我们也希望组织从中国来美国的类似校长访问团,进一步促进中美之间教育人士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他期待,美中能增进双向交流,加强多元合作,更好推动两国教育人士相互沟通、发展与提高。(完) 【编辑:刘阳禾】
中新网上海12月8日电 (记者 王笈)作为“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的第三个项目,“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8日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拉开帷幕,呈现20世纪上海和京津地区中国画的发展历史、理论成就和大师风采。
“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 中华艺术宫 供图
这是上海首次系统呈现京津画派与海派绘画。京派注重从传统中汲取前行的动力和方向,海派则注重对新需求、新潮流的拥抱。展览立足于近现代艺术发展历程中这两个极为重要的画家群体的研究,展出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艺术家的近90件精品力作。
观众可从齐白石《松鹰图》、萧俊贤《着色山水》、溥儒《薜荔垂千仞》等作品,窥见京沪两地画坛借古开今面貌之丰富;亦可从吴湖帆《碧海苍松》、胡佩衡《紫溪晚霞》、吴镜汀《华山南峰》等作品,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后融合写生之法的时代新风。
“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 中华艺术宫 供图
本次展览中还有一幅北京画院收藏的吴昌硕题写于1920年的齐白石润例,格外引人注目,可知齐白石初入北京画坛以砚田为生计、其画价的基本情况。齐白石曾赋诗:“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难掩其对“缶翁”吴昌硕的尊崇之情。
在总策展人陈翔看来,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譬如一个着中山装,一个穿西装”,各自以机智而切身的选择、务实而有效的实践来积极应对变革大潮的冲击。“它们既有共性,又各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坚韧顽强和自我革新的生命力。”
“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 中华艺术宫 供图
据悉,“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合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共同主办,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朵云轩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