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春12月8日电 (张沫涵 谭伟旗)进入冬季以来,吉林省各地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冰雪旅游活动、项目建设不停歇,呈现一派冬忙景象。
12月8日,长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冬当地聚焦自身冰雪优势特点,较往年相比设计了更多、更新、更全的冰雪运动、文化和经贸活动。
长春净月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爱民介绍,从2023年11月中旬到2024年3月,长春净月高新区将陆续开展20项各类主题活动。以中国长春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为主线,着力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冰雪主题活动,持续擦亮净月冰雪国际品牌。
2023年 1月4日,第21届中国长春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在吉林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启幕,吸引了300余名滑雪运动员及滑雪爱好者参赛。(资料图) 刘栋 摄
“瓦萨”品牌起源于瑞典,历史悠久,是世界最高水平的长距离越野滑雪赛事。“中国瓦萨”经过21年沉淀,参赛规模不断扩大,是长春冰雪旅游的“白金名片”。陈爱民介绍,围绕“瓦萨”品牌,当地还将开展“瓦萨之夜”活动,以瓦萨体育赛事为纽带,促进中国、瑞典两国文化交流。
据了解,今冬长春各大景区和文博场所将开展一系列冰雪活动。如伪满皇宫博物院冬季主题展、长影世纪城“惊奇狂欢季”、慢山里“童话冰雪季”、天怡滑雪训练营、吉林工艺美术馆冰雪主题展、云琅“净月一起闪亮”等,营造浓厚的冰雪文化氛围。
在吉林省梅河口市五奎山下,机械轰鸣,施工车辆往来穿梭,五奎山雪世界正在加紧建设,园区打造的大型雪雕将东北雪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旨在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观赏体验。
正在建设中的梅河口五奎山旅游度假区。 梅河口市委宣传部供图
梅河口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一座背靠长白山麓的省直管市。经过数年打拼,目前这里已经成长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新重镇。今冬的五奎山旅游度假区项目总占地面积近1500亩,总投资约50亿元,主要分为冰雪运动及配套、度假区和旅游小镇三大板块。
滑雪、泡温泉、冰雪嘉年华、冰雪汽摩园、冰雪秀场……梅河口东北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褚世安表示,当地瞄准建设更好的玩雪环境。“我们将借此项目,全力打响梅河口冰雪旅游知名度,进而提升吉林省冰雪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冰雪项目之外,梅河口市的肉牛产业也没有停下发展脚步。该市的肉牛产业融合示范园项目现场,塔吊林立,脚架密布,工人们十分繁忙。梅河口市田源农牧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文涛介绍,该项目自2022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从未停工,现已完成项目建设的50%以上。
梅河口市肉牛产业融合示范园施工现场。 梅河口市委宣传部供图
据悉,梅河口市肉牛产业融合示范园总占地2925亩,分为肉牛产品深加工区、肉牛养殖基地、活畜物流交易基地三个板块。项目建成后,预计实现同期存栏肉牛3万头、年生产肉牛产品10万吨,促成线上线下肉牛交易量50万头,达到三产融合总产值120亿元。(完)
今年以来,消费复苏持续为我国经济恢复向好注入活力,服务消费扩容提质成为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今年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9%,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达4.65%、贡献率升至94.84%。值得关注的是,前三季度,我国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4.2%,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8.9%。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需要持续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在重视商品消费的同时,也要看到服务消费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服务和商品是消费的一体两面,探寻消费新增长点时一个都不能少。服务消费快速兴起成为消费转型的主要方向。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6.8%,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速则比其高出12.1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增至46.1%,比2022年同期上升两个百分点。服务消费热度不断上升,今年9月份,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持平的情况下,服务价格上涨1.3%。服务消费收入弹性较高,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而逐步替代商品消费,发达地区和城市有望率先形成体育休闲、托育养老、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同时,商品消费结构性增长空间依然较大,城市中高收入群体对个性化、品牌化的高质量商品消费仍会增长,另外农村商品消费增长空间也比较大。
消费转型路线及新增长点日渐清晰,要更快更好释放消费潜力,亟需更高水平的供需匹配,尤其是发挥服务消费的重要作用。在全球产业版图中,制造业比较优势突出,依然是我国竞争力的重要源泉。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今年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遭遇通胀、加息,经济下行,我国制造业出口面临一定压力,扩大国内消费的紧迫性更强。在供给侧,我国供给优势仍在商品制造,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在需求侧,发达地区和城市中高收入群体消费热点开始由商品向服务转型,对中高端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也较大,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对普通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但收入水平及增速需要进一步提升。
有鉴于此,要牵住服务消费这个“牛鼻子”,系统促进“就业—收入—消费”循环。优先以质量提升扩大服务消费。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引导各地制定生活服务设施配建规划,推动传统中小型百货商场和社区服务中心整合便利店、菜店、餐饮、家政、维修等消费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支持托育、养老、医疗、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鼓励发展服务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激发消费活力。加强服务业质量监管,保障人民群众享有高品质生活。强化服务业就业增收功能,扩大旅游、文化、体育等生活服务消费并创造就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优质就业岗位,推动信息传输、物流、研发检验、贸易等创新发展,创造高质量岗位。优化营商环境,降低服务业发展成本,延续中小企业纾困政策,改善服务业企业用工预期。 (作者:魏国学 魏义方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房家梁】